气象数据档案+智能网格预报带你发现泸州这些“小秘密”
近日,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泸州市通过编制精细到村组的精细化气候资源分布图集,总结出泸州四大气候资源优势:气候温润,气温湿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找出了泸州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种植区域;南北气温迥异,避暑康养可开发区域面积广;气象景观多属罕见,旅游开发极具价值;泸州山区具备风力发电的潜在气象优势,南部风能资源可开发区域达到200平方公里。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同一气候区内局地小气候差异显著。
一是气候资源研究精度不高,即对泸州气候资源的描述多是整体统一的概述,没有开展精细到乡镇、村组一级的气候特征研究,无法清晰展现泸州乡村气候资源差异性特征。
二是气候资源优势挖掘不深。泸州酒产业的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出产、农业种植带的分布与天气特征情况密不可分,然而对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气候资源优势挖掘仍显不足。
三是尚未科学合理规划利用优势气象资源。过去,气候资源与产业规划布局结合度较低,优势气候资源指导产业布局规划未发挥出最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高精度的气象数据档案如同资源宝库,亟待开发利用。尤其是市气象局引进国内最领先的LAPS高精度1公里分辨率的气象资料,使得精细到乡镇的气象条件分析成为了可能。
因此,在历史数据档案基础上,创新结合精细化格点数据,形成更精细化的气候评价结果,将填补局地小气候特征研究的空白。
泸州市气象局负责人说,泸州市将气象数据档案与前沿科技相结合,创新运用近30年的全市气象观测站点历史数据,结合近10年的1公里分辨率多源融合格点数据,使气象数据档案焕发新的生机,产生新的研究效果。
泸州市气象局是国内首个获得中国气象局授权使用1公里分辨率多源融合格点数据的地市级气象局,这相当于在本地原有200多个气象观测站基础上,站点数提升200倍,达到近4万个左右,能完全实现到村镇一级的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
过去,泸州市天气预报以周、天为单位,以市县为区域进行,已不能够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移动网络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希望随时随地查询天气情况。应运而生的智能网格预报,恰好可以解答大家的疑问,提供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以往传统的天气预报,是城镇站点预报,也就是说用单个的预报点,表示一个城市或县城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现在通过开展智能网格化预报,让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达到“3小时×5公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
泸州市还将气象档案与多行业数据相“碰撞”,其研究围绕气候资源、气象景观、气象特色农业三个组别开展。即首先立足气象历史数据,分年代、分时效、分区域、分要素对历史数据做多元化的分析;再根据各组前期调研,将气象数据与农业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旅游规划数据等结合起来,建立作物气象条件适宜性指标和综合的气候资源区划;最后,对比评定适宜地区、次适宜、不适应地区,进而绘制适应性区划图。
此外,市气候资源专题调研领导小组到周边30余个区县开展实地调研,横向对比分析了同纬度重庆、武汉、南京等10余个地区近30年气象数据,以求准确判断泸州本地气候优势。
通过两年的分析研判,泸州市在气候资源分布、农业产业布局、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收获颇丰,获得五个“首次”成果,即首次横向比较泸州气候资源特征,首次开展生态气候旅游优势分析,首次精确呈现气象景观分布情况,首次完成全市特色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首次发现山区潜在风电资源。
大家知道,桂圆主产于福建、台湾、广西等地,荔枝主产于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为何在同纬度的地方,只有泸州盛产桂圆、荔枝呢?
泸州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王甚男介绍,温暖湿润是泸州气候的主要特征,且气温、湿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泸州年平均气温17.6℃-18.2℃,与川内成都、宜宾、自贡、内江比较,与重庆、武汉、南京等同纬度城市比较,年均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城市偏高0.2℃-3℃,最冷气温偏高了10℃以上,相对湿度偏高5%左右,无霜期(0℃以上)长达300天以上,比别的地方长2-3个月。
泸州市气象技术人员分析研判,揭示了泸州冬暖夏湿热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桂圆、荔枝、特早茶等特色农产品能在泸州大面积种植的重要原因。
这与泸州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其地理座标介于北纬27°40一29°20,东经105°09—106°23。在同纬度的江淮和江南北部地区是北亚热带气候,接近温带气候,不适合桂圆、荔枝等水果的种植,但是泸州由于长江等水系和盆地边缘山脉共同作用,反映出来是中亚热带气候的“小气候”,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这样的气候就适合桂圆、荔枝等热带水果的种植。
发现泸州成为桂圆荔枝“飞地”的“密码”,这是首次横向比较泸州气候资源特征的功劳。
泸州全境平均气温呈北高南低分布,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北部夏季高温闷热,南方高海拔地区清新凉爽,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市区低出12℃,适合纳凉避暑。
以赤水河流域2018年极端高温为例:2018年7月20日出现全年极端最高气温43.9℃,然而同一时次仍有地方最高温度仅32℃,温差高达12℃;同一天,极端最冷气温在17.7-30.2℃,温差高达12.5℃。
王甚男认为,正是有了南北气温的迥然不同,可利用温度差异开发夏季避暑旅游产业,尤其是近郊游。泸州市将白天最高气温低于35℃、夜间最低温在20℃左右的地区作为区划指标,可清楚划出纳凉避暑气候分布情况。
在首次开展生态气候旅游优势分析中发现,具备发展避暑旅游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合江县东部、古蔺县北部和南部、叙永县南部海拔11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这划出了泸州适合纳凉避暑区域分布图,为发展全市夏季避暑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
叙永县摩尼镇就是受益者,该镇全年平均气温12.7℃,夏季平均气温21℃,每年有近10万游客到该镇避暑、康养、观景。
峨眉山“佛光”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这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参观。
泸州市气象台原台长周祥华说,泸州市经过实地调研、搜集资料,梳理出了泸州境内气象景观资源分布情况。因气候立体差异形成的垂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尤为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寒热各异,造就了泸州市多地云海、佛光、彩虹、雾凇、云雾、日出、晚霞等丰富多元的气象景观。在同纬度地区小范围,呈现如此多样化的气象景观实属罕见。
在泸州市首次精确呈现气象景观分布情况中,发现了泸州市黄荆老林、虎头山、丹山、雪山关等10地都曾出现过“佛光”。
“佛光”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叫作“日晕”,是在多云天气,强烈的阳光照射在云层表面时形成的一种衍射现象。由于阳光、地形、云海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可以说,“佛光”的出现十分罕见。
周祥华认为,泸州市10地出现“佛光”,与其拥有海拔高、多云天气多等气象条件不无关系。
泸州全年最多风是静风,北部区县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地方小于2米/秒,南部区县要比北部区县高1-3米/秒。
根据风能开发需达到5米/秒以上的指标,虽未达标,但山口河谷地和海拔较高地方会形成山谷风使风力加大,山区仍具备风力发电的潜在气象优势。
目前,古蔺县德耀镇有泸州市第一座风力发电站。该项目所在地海拔高度在1570米至1820米之间,年平均风速达到5.6米/秒,适合风力发电。通过对比德耀镇和其余点风速情况发现,年平均风速大于4米/秒的风能均具备开发潜力。
对比计算出,在古蔺县德耀、箭竹、黄荆,叙永县水潦、石厢子等地年平均风速均达到了4米/秒以上的理论值,这些地区均可进行风能试探性开发。
以往历次风能资源普查,泸州市均无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经过市气象局技术人员精细化气候资源分析,发现南部风能资源可开发区域达到200平方公里。(简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