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体育官方平台
ky体育官方平台
ky体育官方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ky体育官方平台

宿迁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4-07-24 16:16:25 作者: ky体育官方平台

产品详情

  加快宿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是新阶段宿迁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宿迁气象部门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苏政发〔2006〕67号)精神、全方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本规划是指导江苏省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这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了具有宿迁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推进。与应急办、农业、林业、交通、卫生、海事等多部门联合形成常态化防灾减灾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市、遍及115个乡镇的1500余名气象信息员队伍。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正在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以点带面加紧建设。气象科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初见成效。“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决策气象服务能力慢慢地加强。主动融入,换位思考,成立了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实行“小实体,大网络”运行机制,新增了重要天气报告、决策气象服务专报等服务,服务内容更看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在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2010年9月7-8日暴雨以及历次影响台风等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社会安全事件应对、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充分肯定。

  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服务更看重时效性和内容的精细化。由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联合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更完善,与农林部门合作,通过“农信通”向农民发送天气预警信息;与海事部门合作,通过“渔民管家” 为全市广大渔民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渔业安全。

  专业专项气服务不断深化。宿迁交通气象业务分中心基本建成。专业服务内容已从传统的天气预报向天气预报、专用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延伸,更具针对性。服务领域已经涵盖农业、林业、水利、能源、环境、交通等十多个行业,延伸到经营大户、合作组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人工增雨抗旱、改善人居环境、人工消雹等专项气象服务,依托基本业务、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和气象灾害防御应对专家队伍。《宿迁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成为市政府的专项方案,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建成卫星通信功能移动气象台1个,在部分重要区域建立了灾害实景监测系统。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在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坚持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原则,统筹规划,集约发展,气象基础业务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明显提升。宿迁两湖气象预警中心初步建成。全市建成各类自动气象站75个,实现了连续观测和10分钟一次的数据上报。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CDMA无线通信备份线路,信息传输的速率从最初的每秒75bps发展到现在的每秒10Mbps,信息传输能力增加了6倍,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引进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宿迁气象信息共享、本地化的MICAPS2.0、MICAPS3.0、SWAN1、城镇天气预报、预警信号发布等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和主要气象灾害预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系统、主要农作物、养殖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等业务系统建立并投入业务,以及短时临近预报等业务的建设,大幅提升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预报预测产品更加丰富。

  有组织地开展宿迁主要灾害性天气及气候变化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研发短期、短时、临近预警技术,尤其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预报技术,构建了数值产品集成处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课题78项,获“上海区域灾害性天气联防三等奖”1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气象预报服务实践,有力地支持了宿迁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预报员、县局领导轮训制度和科技人员进修外派工作的机制。高层次继续教育和大规模岗位培训进一步强化。目前,全市有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31人,专科16人,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8人。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较十一五期间有了质的改观,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人数成倍增长。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5人;中级33人,中级以上职称占职工总数的63.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和干部管理队伍整体得到有效改善。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制定下发了科学管理一系列文件。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要求,统筹集约,科学规划,加强了基层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开展气象执法,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阳光权利运行平台建成。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有效保护,促进了宿迁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重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的检查和落实。推动台站文明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县气象局多次被省人事厅、省气象局联合表彰为“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被授予江苏省文明行业,2009年被国家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在江苏省气象局历年年度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均被评为特别优秀达标单位。基本全面建成文明台站。

  “十二五”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时期。我省将继续坚持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加快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二元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在这一发展阶段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同时,气象工作将进一步步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引领,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和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中国气象局《关于现代化气象业务的意见》、《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等重大部署落实,全面提升“四个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新的的需求、新的要求,要求宿迁气象事业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宿迁地处淮、沂沭泗流域下游,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重发等特点。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雨、台风、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的趋势,受灾面积和成灾规模增大,同等气象灾害影响单位面积损失较大,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增多增强,气候变化对全省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碳汇经济,节能减排,恰当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效应对气候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宿迁气象部门发挥基础性作用,有效监测气候变化,揭示宿迁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供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这为宿迁气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宿迁“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江苏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已经全面启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加快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保障提出更多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宿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加快”和“率先”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对宿迁的要求,更是宿迁实现两个“率先”对江苏气象融入地方的要求。

  宿迁城市群发展快、交通运输业发达、滩涂养殖总量大,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发展迅猛,作为能源紧缺省份,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有效调度要求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卫生等多个行业、部门以及重大社会活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对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提出了更多更广的需求,需要宿迁气象工作迎接挑战,发挥作用。

  宿迁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为“十二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新形势下气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相比,与江苏省气象局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相比,宿迁苏气象事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气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能力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预警信息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亟待完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加强,洪泽湖生态气象观测依然缺乏。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需提高,数值预报产品与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江苏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尚欠合理,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承载业务能力仍很薄弱,基层台站建设和基层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气象服务宿迁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苏城镇发展,满足各行各业需求的能力亟待提高,相关的工作有待深化。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的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以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事业对宿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建设美好宿迁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方向不动摇。站在国家和宿迁发展大局,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大力发展具有宿迁特点的宿迁气象事业。

  ——坚持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不动摇。以服务于宿迁人民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努力提高气象服务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气象“消息树”作用,充分发挥气象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服务宿迁的气象工作方针不动摇。突出战略重点,强化服务能力,紧紧围绕服务宿迁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宿迁经济发展,服务宿迁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坚持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目标不动摇。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高起点、高效益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事业发展的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围绕业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扩大开放合作,积极研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宿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宿迁地方需求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宿迁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不低于95%。建成新一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全天候、多要素的观测和对主要气候要素的系统性综合观测。覆盖城市、湖泊、高速公路等重要区域领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基本建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对各种监测信息的融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降雨、强风等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需求基本适应。

  数字天气雷达是当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雷达设备,对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探测能力较强,是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重要装备。我市新一代天气雷达于2002年底安装调试完毕,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雷达在前几年宿迁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雷达站现址位于市气象局综合业务楼顶(局部7层),距地高度约30米,该处地表面海拔约28米,雷达探测天线米。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进展,天气雷达的探测环境与城市规划的矛盾日益突出,雷达站周边的高层商住小区已经严重遮挡天气雷达的正常探测路径,我市雷达站整体搬迁工作迫在眉睫。

  3.1.1.1新一代雷达站及气象防灾减灾宣教基地工程:在嶂山森林公园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新雷达站,同时用于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基地的建设,在丰富广大群众气象科普知识的同时,提高大家面对雷暴、冰雹、大风、暴雨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自救能力,对环境保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市目前尚未建设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通过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基地的建设,可使社会公众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建成苏北一流的防灾减灾科普宣基地。

  3.1.1.2风括线雷达建设工程:宿迁南有洪泽湖,北靠骆马湖,同时又是淮河流域及鲁西南地区洪水入海通道,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我省两大滞洪区都集中在该地区,每年因灾损失经常发生,防汛任务十分繁重。鉴于宿迁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地方政府的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气象现代化建设较落后,给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带来很大的压力,拟建风廓线米塔楼及相关附属设施费用:350万元;

  宿迁土地面积8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5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但是宿迁地处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暴雨、干旱、雷电、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针对当前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抗灾能力尤为脆弱,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的特点,建设服务“三农”气象保障工程,将大力提高为农业高产、增效、为农村稳定,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能力。

  近年来,为了满足我市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在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积极筹措资金,投资建设了以加密自动气象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目前,我市已建成区域站80个,Ⅱ型遥测自动站4个;骆马湖梯度风观测站1个,洪泽湖梯度风观测站5个;城市自动站1个;湿地生态自动站1个;中尺度站22个,单雨量站16个,温雨站30个。但是,受过去经济条件制约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影响,我市区域站的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已经建设的站点目前明显存在着站网的布局和密度不均匀、仪器设备型号不统一、气象要素的配置单一,部分仪器老化严重,宿迁市气象观测站设备落后等问题。因此,必须对现有监测仪器进行升级改造。

  为了应对暴雨洪涝、高温、大风、雷暴、冰雪等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损失,使广大农村用户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气象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拟在每个乡镇建设气象预警、预报发布系统,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广大农村用户第一时间获取近期气象信息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积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定期开展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建设3个县级移动气象台,配备车载GPS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讯系统和车载自动气象站1套等基本配置;完善宿迁市应急气象服务平台,提高全市的应急服务能力。

  宿迁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特色(设施)年农业蓬勃发展,我局围绕“三农问题”,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宿迁特色农业发展气象服务。但是,农业气象的观测手段、业务人员及服务能力仍然满足不了我市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观测技术落后、业务人员偏少和业务能力满足不了服务需求。围绕宿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拟在全市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5个,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和气象条件适宜性研究,研究特色农业主要气象灾害指标,建设宿迁特色农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益;同时建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估和服务系统,建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系统。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广阔、资源丰富。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既是我市灾害性天气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天气频发地区,又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较弱的地区。一是淮北和鲁西南地区天气系统东移及南下我省后,因地形作用,往往强度加强、移速加快;二是洪泽湖位于我市于淮安之间,我市对两湖上游地区重大气象信息不能及时全面掌握,加之我市境内已布设的自动气象探测点严重不足,因此一旦发现恶劣天气已是“兵临城下”;三是洪泽湖水域广阔,湖面作用船舶移动性较强,湖面作业船舶之间、船舶与陆地之间联系不畅,灾害性天气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湖面作业人员手中。因此,“洪泽湖”水上安全气象保障工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另外,按照我市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科学研究,强化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发展理念,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论证气象保障体制机制,提升我市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两湖预警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对台风、暴雨、大风、大雾等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进行监测。同时,我局建立完善洪泽湖、骆马湖湖区大风、大雾、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建设智能化水平较高的预警服务信息产品分发系统。2007-2009年,骆马湖未出现一起因重大气象灾害引起的人员死亡事故。但是,洪泽湖地区仍然存在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传输网络不畅、覆盖面不广等问题。由于设备、通信条件有限,使我市气象部门收集和发布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难以及时传到沿湖企事业单位和湖上作业人员,使得湖难事故仍有发生。拟建洪泽湖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网络,进一步完善洪泽湖水上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洪泽湖、气象保障能力。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依赖湿地生存的物种都受到显著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庇护,极端天气将由一个传统意识中的小概率、局部事件中演变为常态、全局性的问题。它将给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带来的种种长远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恢复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破在眉捷。拟在沿洪泽湖区域新建4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并升级改造杨毛嘴湿地生态自动监测站。

  建设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气象为“三农”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

  由于城区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沭阳气象局为不影响临安路的建设,需整体搬迁。同时,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观测网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沭阳局已于2007年1月1日晋升为调整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基础业务有很大调整,现有的气象探测环境、办公环境和设施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为充分协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城区开发建设的关系,拟建沭阳气象现代化业务楼。

  宿迁市气象观测站,为国家气象观测站一般站,其观测场位于宿城区河滨街道办事处半窑居委会,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但是由于建设初期受条件限制,很多地方不符合最新的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要求,设备落后,信息上下行的传输能力不强,信息的综合处理水平和应用能力亟待提高,与宿迁现代城市的发展不协调,影响宿迁中心城市的对外形象。拟在原址对观测场进行升级改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信息网络依赖程度的提高,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日益增多,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市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每个家庭的用电设备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在我市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工程、大型危化企业布设多点组网建设雷电监测系统,拟建设闪电定位仪1部和大气电场仪20部,初步组建我市雷电监测网络。闪电定位仪是一种监测雷电发生的气象探测仪器,可全天候、长期、连续运行并记录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极性等指标。大气电场仪不但可以及时了解雷雨云电荷积累的情况,为雷电预警提供有效的信息,而且对检验避雷设备性能的好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避雷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避雷能力和避雷效果提供数值依据。建设雷电监测系统是开展雷暴预报的基础条件,而且对我市的森林防火、防雷减灾、灾害调查和人工增雨等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宿迁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量和行驶速度迅速提升,对交通运输中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灾害以及由于这些气象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或地质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很大,因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良天气条件降低交通运输质量,甚至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交通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积极与市公安局联系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气象实时监测和实景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城市交通气象实景监控平台,通过购置相关设备和宽带网络实现市公安局视频监测信号与气象局网络进行转换和连接;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直观地再现道路现场的气象实况,从而实现气象与交通系统跨区域、跨网络的信息共享,从而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同时建设城市交通气象监测站8套。由于交通气象监测站点多选择在交通沿线上,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还需要在现有的全省气象观测系统基础之上增加建设对交通影响敏感的观测要素监测站。因此,应优先规划在气象观测场所安装单要素能见度监测站4套,建设全市能见度观测站网。

  加强统筹兼顾,注重顶层设计,提高对全省气象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加快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宿迁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继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宿迁市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等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相关的地方法规规章的立法进程,推进宿迁气象事业法制化建设。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积极参与气象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制定,大力加强气象地方标准顶层设计,健全地方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大气象标准实施力度。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宿迁气象部门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宿迁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发展先进的气象文化,弘扬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相关资讯

电话:张经理 13276368698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光电路155号

Copyright @ 2017-2027 ky体育官方平台app下载-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鲁ICP备19014883号-14
网站地图

二维码